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沸沸揚揚的九合一選舉結束之後,大家討論的議題聚焦在選舉民意調查的準確度與機構效應的爭議。撰寫這篇文章,僅期望藉此機會對民調與社會的對話,以及對民調現象的觀察提供反思。民意調查與市場調查的測量,都是為了分析選民或消費者的行為,預測選情與確定促銷效果的市場監測機制。透過面訪、書面問卷、電話訪問、網路調查、數位機上盒、遙控器與現場訪查的市場測量工具,在特定期間之內呈現調查所得的數據,提供政黨、企業或個人,藉以調整或改變選戰策略或營運模式的依據。民調與市調的較大差異在於,產業所進行的市調較為單純,只要達到銷售效益的檢視即可。亦即,銷售數據的調查不同於選舉民調的目的,就在市場調查無須關注周邊社會情境因素,也不一定要掌握多數群眾,只要能了解特定消費群的購買行為即可。相對的,民調所牽涉到的利益糾葛,以及選舉過程必須面對盤根錯節的社會脈絡,當然不是一般商品的市場測量可以簡化數據背後的意義。隨著競選策略的盤整、社會結構的變遷、社群平台的多元化,以及選民接收訊息的工具與態度的改變,民調確實有更趨複雜的作為。有段話形容的非常貼切,民調是「一種科學可操弄的數字遊戲,也是帶有容許誤差的統計數字」;因為,民調往往潛藏主導社會意向的意義。尤其是,在政黨或各類利益團體不當操縱下的「民調機構效應」,讓民調的數據極可能因為事前與事後的操作,成為選戰符號操控的工具,或是選舉惡性競爭與攻訐的依據。前段曾提及,民調是帶有容許誤差的統計數字,其意義就是差距在誤差之內,在統計學上並無意義。其實,已經幫量化的民調數據,留給使用的機構有些許詮釋的空間,而這些空間亦可解釋成特定的想像空間。可以理解的是,之所以一般民眾對有些民調結果提出質疑,除了問卷調查設計不夠嚴謹之外,當然還有預設立場的疑慮。尤其在選舉過程,經常可見政黨或候選人為了營造優勢,經常藉由選舉造勢、網路謠言、製造假新聞、臉書之粉絲PO文、社群小編發稿;如再加上新聞議題、公開辯論以及突發事件等等運作,民調數據必然是另類爭議與詬病的話題來源。由於民調原本就具有與新聞議題結合的特色,這些批評非但無法改變民調的本質,反而使這些敏感的議題更加擴散,或採取誘導式民調企圖影響民意與選舉結果,誤導選情製造棄保效應,或假藉民調之名行其選舉戰術之實。這種種現象,正是民調的社會觀感不佳的原由。不難發現,由於媒體行業的競爭加劇,目前有許多媒體機構也樂於主動進行民調。其初始動機,在於新聞與民調數據的結合,不但可創造民調的新聞議題,且可對媒體的新聞議題產生加值的功能,最終就在營造與主導議題的影響力。然而,政黨或利益團體畢竟是擁有特定立場與意識型態,這些團體基於政治利益,透過競爭以爭取執政必然是其優先的目標。如果媒體的立場不夠超然,在公布任何的民意調查結果時,都難免讓外界對其動機產生合理的質疑,包括是否有過度延伸民調所提供的數據去影響選舉的企圖;問卷題目設計發布時機是否經過特別的規劃;所搭配特定候選人或政黨造勢,是否會影響輿論或刻意的操作等。民調的本質是在測量民意與選民的態度,同時在進行意見和態度的測量,理論上,不會因為其社經地位或政治立場而改變。但是,每當社會發生不安或者是基本價值體系發生變化時,民眾當然想聽聽其他人怎麼說,促使民調的需求程度引發關注。特別是在報導民調時,常有訊息過度簡化或斷章取義的情形時,所產生的數據與事實矛盾程度愈大時,更容易產生偏差。正因如此,媒體在處理民調結果或對外界所發布的民調數據時,應提出的資訊的判斷依據。雖然媒體無法杜絕政黨、候選人執行、發布民調所提出的干擾,但是媒體居於接受媒體問責的角色與功能,仍審慎加以檢驗。總結而言,民調本身是一項非常專業的知識與技術,理論上並不應是一般選民、政黨或候選人所能掌握與改變。同理,無論後續民調的測量工具如何改變,只要是在民主政治的場域,民調的需求必然存在。眾所期待的,當社會越理性與成熟,民調機構的自主空間越大,客觀公正的民調與媒體仍有無限的空間。更多論壇文章 北農裡頭沒有一個像男人 沒有該結婚的年齡,只有該結婚的感情 潮起與潮落:對政客無情才能成就偉大城市 民進黨2020年總統人選必須初選 節節敗退的民進黨還能退到哪裡?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>>> 投稿去
- Dec 04 Tue 2018 16:06
孩子內心深處的怒吼:「爸媽,請你抬頭看我、聽我,不要只顧著低頭看手機」
留言列表